首页 > 养殖技术 > 养猪 > 育肥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

育肥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

发布于:2016-07-16 04:54:11 养猪 阅读:

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―种主要由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引起的猪的慢性、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,以鼻炎、鼻梁变形和鼻甲骨萎缩,尤其鼻甲骨的下卷曲部萎缩为特征。本病1830年首先发现于德国。目前世界各地养猪业发达的地区均有发生。

1.病原:病原体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I相菌(Bb-I)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(Pm)。Bb-I相菌作为该病主要病原,是原发性感染因子。Bb为球杆菌。

除病原因子外,其他应激因素有助于该病发生。如营养成分缺乏、不同年月龄的猪连续饲养、密集拥挤、过冷过热、空气污浊、通风不良、长期饲喂粉料,甚至遗传因素等均能促进该病发生。其他如绿脓杆菌、放射菌、猪细胞巨化病毒、疱疹病毒也参与致病过程,使病变加重。

本病易发生菌相变异,有I、Ⅱ、Ⅲ三个菌相。其中病原性最强的菌相是有荚膜的I相菌,相当于S型,Ⅲ相菌相当于R型,几乎没有毒力,Ⅱ相菌介于前二者之间,毒力较弱。I相菌可向Ⅲ相菌变异。I相菌感染新生猪后,在鼻腔内增殖,病猪可带菌一年之久。本菌的抵抗力不强,一般消毒药均可使其致死。

2.流行病学: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,犬、猫、家畜(禽)、兔、鼠、狐和人均可能带菌,并可相互传播,引起鼻炎、支气管肺炎等。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。其他动物如老鼠也可能成为传染源。

仔猪最易感,其他日龄的猪也可感染。发病的差异性大,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下降。品种不同的猪,易感性略有差异,土种猪较少发病,引进的长白猪较易感。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传播,带菌母猪通过接触,经呼吸道感染仔猪,不同日龄猪再通过水平传播扩大到全群。该病在猪群内传播缓慢,多为散发性。各种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增高,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该病的发生和发展。

3.症状:最早可在3~4日龄乳猪中发生,表现为剧烈咳嗽,呼吸困难。病猪非常消瘦,严重时整窝发病死亡。该病多见于6~8周龄仔猪,表现鼻炎,病猪常因鼻炎刺激黏膜而表现不安,如摇头,拱地搔抓或摩擦鼻部;打喷嚏,个别猪因强烈喷嚏而发生鼻衄;流涕,流出浆液或黏液脓性渗出物;呼吸困难,吸气时鼻孔开张,发出鼾声,严重的张口呼吸。由于鼻泪管堵塞,泪液流出眼外,在眼内眦下皮肤上形成弯月形的湿润区,被尘土沾污后黏结成黑色痕迹。

病情发展后出现特征性症状:鼻甲骨萎缩,鼻腔和面部变形,如两侧鼻甲骨病损相同时,外观鼻短缩,此时因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常发育,使鼻盘正后部皮肤形成较深的皱褶;另一侧鼻甲骨萎缩严重,则使鼻弯向另一侧;鼻甲骨萎缩,额窦不能正常发育,使两眼间宽度变小和头部轮廓变形。有的病猪生长停滞,成为僵猪。

4.病变:病变一般局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,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,特别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。间有萎缩限于筛骨和上鼻甲骨的。有的萎缩严重的,甚至鼻甲骨消失,而流下小块黏膜皱褶附着在鼻腔的外侧壁上。

Bb-I相菌对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有亲嗜性,其坏死毒素引起鼻腔上皮发炎,增生和退变。黏膜受损后,给Pm寄居和增殖创造了条件。Pm毒素使鼻甲骨上皮增生,黏液腺萎缩,软骨溶解和间质细胞增生,临床上发生猪吻变短或歪鼻。

鼻腔常有大量的黏脓性甚至干酪样渗出物。慢性病后期,鼻黏膜一般苍白,轻度水肿。窦黏膜中度充血,有时窦内充满黏液性分泌物。病变转移至筛骨时,可见大量黏液或脓性渗出物积聚其中。

5.诊断:根据症状和病理解剖学易做出现场诊断。X射线检查可用作早期诊断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 12345678@qq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